当前位置: 首页>>主治病种>>中医儿科
中医儿科
小儿营养不良
时间:2019-06-27作者:admin浏览:1671
小儿营养不良,是由于营养摄取不足,消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,多见于1-3岁的小儿。以消瘦、生长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特征,中医属“钳证”或“钳积”范围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本病常由于先天失养、饮食不节、喂养不当、寄生虫感染、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病后调理不周所致。

脾为后天之本。小儿脾胃娇嫩,易因上述原因而 损伤,致生化无源,气血精微不足以滋养周身,固见面色无华,毛发枯燥,形瘦体弱,腹部胀大,青筋显露,发育不良。如病久伤阴,津液不足,阴虚内热,则见午 后潮热,手足心热,烦躁哭闹,唇干口渴等证。若脾不健运,水湿停滞,则见肌肤水肿,大便稀溏,尿黄浊或如米泔水。若病损及肝,肝阴不足,肝热上攻,则见两 目视物不清,干涩羞明,甚至白膜遮睛。若病损及肾,影响肾主骨生髓作用,则见鸡胸、龟背,五迟、五软等证。若气血亏损,阴阳两虚,病情严重,可见阴竭阳脱 危象。

【诊断要点】

1、有喂养不当,营养失调,断奶过早及饮食不节等病史。

2、轻症,开始表现为体重不增,逐渐下降,体重比正常儿童一般减少15%左右。如将脐旁皮肤用手捏起,两指间的厚度不到1cm。但此时各脏器功能尚无明显变化。重症,体重比正常儿童减少25%-40%,出现皮包骨的瘦削状态。面颊脂肪消失,颧骨突起,额有皱纹,似小老头状。皮肤干燥失去弹性及光泽,全身肌肉萎缩。如病变累及多个脏器,则出现各种并发症,如贫血、水肿、佝偻病、角膜软化、口腔炎、腹泻等。

【辩证论治】

(一)积滞伤脾

主证:面色萎黄,身体消瘦,精神萎靡,烦躁不安,好发脾气,饮食不振或消谷善饥,口臭磨牙,腹痛腹满或见呕吐,大便干结或溏泻秽臭,腹痛欲便,便后痛减,小便浑浊,舌苔厚腻,脉滑数,指纹紫滞。

治法:清热导滞,和中健脾

(二)脾阳不振

主证:面色无华,目无光彩,毛发焦枯,神疲懒言,形体消瘦,四肢不温,肌肤水肿,乳食少进,青筋露张,大便稀溏,小便如米泔水样,舌质淡红,脉濡细而滑,指纹淡滞、

治法:补脾益气,消食化滞

(三)气血虚衰

主证:气大颈细,面色白,极度消瘦,润肤干枯,有皱纹,面似小老头状,发稀干枯,精神萎靡,啼哭无力,睡时露睛,胃纳极差,腹部凹陷如舟,大便溏泻,唇色舌淡,苔少而干,脉若无力。或见午后低热,手足心热,夜睡不宁。

治法:培补脾胃,益气养血

(四)兼证治疗

夜盲治法:养肝明目;浮肿治法:温阳利水;出血治法:益气摄血

【预防及护理】

1、饮食护理。营养不良患儿,存在着营养热量需要高与食思不振、消化吸收障碍的矛盾。因此要掌握正确地喂养方法,母乳是婴幼儿最完善的食物,应按时按量喂养。如母乳不足、须采用混合喂养,适当增加代乳品。

2、防止外感。营养不良患儿,机体抵抗力弱。生活上需要细心照料,及时加减衣服,注意预防感冒。同时要有传染性疾病隔离,以防外邪侵袭加重病情。

3、预防褥疮。患者因皮下脂肪很少,肌肤菲薄,骨骼突出,卧床压迫很容易发生褥疮。因此要保持被褥干燥,柔软平整,勤换衣服被单,病注意更换体位。

4、如见精神萎靡,面色苍白,甚至四肢冰冷、大汗、呼吸表浅、脉细为阳气欲脱,应及时处理,如保温、喝热饮料等。

5、注意“疳积上眼”。气血虚衰的患儿,极易并发角膜干燥和软化。

6、如皮肤出现瘀斑,要注意观察粘膜、内脏出血情况,注意有无黑便,必要时作大便潜血检查。

7、如患儿病情允许,每日作适当的日光浴,增强体质,促进机体维生素AD的吸收。



专家介绍

王振卿

山东名中医药专家
主任医生、教授
中山医学科学研究院院士
济宁市公卿中医药研究院

返回顶部